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潘松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抱“朴”寻道 --我的艺术观念和创作理路

2021-08-02 00:00:00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从事艺术创作,且有艺术追求的人都要问几个为什么,借用西方阐释学的方法来看,就是学艺术究竟是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的问题,也就无论油画、版画、国画、雕塑、公共艺术等门类和媒介有何区别了。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艺术的本源性问题,应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和探究。

一 艺术的同质与低质

  当下环境中,对雕塑艺术的看法多种多样。有人说,“大一统”的时代到来了,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不用管它西方还是东方,南方或者北方。殊不知我们这些雕塑的教学体系就是从法国和前苏联传过来的,当它建构起一整套的体系和成熟的方案时,肯定有它的好处。但是,不应该采用彻底的“拿来主义”,我们也有自己的传统和不同于西方的艺术优势。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漫长的雕塑传统甚至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更毋宁说秦代的写实风格和汉代的粗犷雄风。值得欣喜的是,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当下年轻雕塑家所重视,是一个很好的苗头。他们有新的思想,致力于打破以前的桎梏,善于博采众长,又乐于汲取传统的养分,一定会有属于他们这一代的艺术前景。

G6v0o9qV6yAq0nV4PbBJ9yENFqLxUP6w0zl7erwh.jpg

名称:《朴》系列-鹿材质:铸铜 金箔尺寸:60*90*30cm年代:2012年

  文化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差异性,而非共性。因此,雕塑也应该反映自己民族的文化基因。艺术是独立的,唯有独立才能凸显其神圣。长久以来,我们总能听到以西画改造中国画、与世界接轨等口号,雕塑界亦如是。若果真这样了,我们的艺术又还有什么独立的价值呢?艺术,归根结底是个人化的问题,万万不可强求一致,不能搞“机器化生产”。一旦“大一统”了,那就同质化了,也就彻底失去了艺术的价值。

  艺术创作中低质的文化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线下线上的艺术展览越来越多, 对应的门槛也就越来越低。创作作品容易了,参加展览也容易了。只要是参加了展览(即使是网络展览)的人,不论作品好坏,都能被称作“艺术家”。很明显,“人人都是艺术家”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中既有科技发展带来的结果,也与博伊斯这类“艺术炼金术士”们倡导的理论分不开。这就造成了目前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怪相--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只讲想法,不求品质,只讲观念,不重技艺的现象--从而造就了一大批“伪艺术家”。他们既无法保证艺术的格调和品质,更难以用艺术传达人文精神,已对当下艺术生态造成了重大问题。

二 何为艺术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是不可说的,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名,都不是恒久的名。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想清楚了最大、最本源的道理。人类的艺术和文化,当然也包括其中。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面对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寻求艺术之“道”。

GFTGmGiOE2FbenuJxC4a0aicpMeHsRV88jmrqeiY.jpg

名称:《卧游五岳》材质:纸张尺寸:130*35cm年代:2020年

  艺术之“道”虽然奥妙,但并非不可言说。虽然每个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仿佛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作为视觉艺术的创造者,每一个艺术家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尽力向观众传达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媒介、技艺等将自己对于艺术之道的理解外化为一种物的形态。因此,艺术之道不仅可“道”,艺术家们更有着强烈的“道可道”的表达意愿。

  雕塑作品的好与不好,可以说见仁见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作品深厚的人文精神应该是艺术之“道”的第一要素,其中涉及到人性的关怀、人道的观照、文化的体味。这就又回到了文章开头的一连串“为什么”。艺术终究是为“人”创作,既然如此,人文精神就是艺术作品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

  那么,我们要追求的又是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我想,这里就必然涉及到人文精神之品位和格调的问题。确切地说,品位指向人,即艺术家,更多地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文化气质;格调指向物,即艺术作品,包含作品风格和调性两个层面。作品格调是艺术家品位的直接反映。个人风格明确且艺术调性高雅的作品,必然是抛弃了同质的艺术形态和低质的文化内容的创作。这样的作品凝结了有格调、有品质的人文精神,也指向了本源的艺术之“道”。

三 我的寻“道”之路

  回看自己的雕塑之路,十多年的学院教育使我获益匪浅,让我懂得了雕塑的入门训练方法,也看过了很多欧洲、美洲美术馆的雕塑,比如米开郎基罗、罗丹、布德尔等大师的作品。诚然这些都很不错,但是,在四十岁以后,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雕塑。反而是具有中国人文语汇的东西更能激发我的兴趣,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我喜欢汉唐的气象,比如乾陵的蹲狮、翼马,其势雄浑,如排山倒海,一发不可收!隋代的赵州桥,巧夺天工,既是我国的建筑典范,也是奇美的“雕塑”,让人目眩神迷……

  在此期间,对于中国书法的研习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在世界古文明中,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先后中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仓颉造字开始,历代华夏子孙将智慧凝结于文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和金文、石鼓文一样多为象形文字;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影响深远的一部字书,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字形、字源问题;至清代,《文字蒙求》等小学之书已经成为儿童启蒙书籍,可见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G1zlBXe9059d8mk0l9YigT5Ww1nlR0MBoHX0vVKj.png

名称:临苏东坡《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材质:纸张尺寸:66*30cm年代:2016年

  2006年到2008年的一段时间,我陷入了创作的瓶颈期,没有好的思路,非常苦恼。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也是我难得的艺术滋养期。每天读读书,练练书法,临帖的时间甚至超过了雕塑创作的时间。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有一天,我顿然觉得书法的一笔、一划其实都是雕塑!这瞬间的灵感打开了我新的创作思路。从2008年起,我开始研究古汉字中的三维造型。一方面,我每天临池不辍,认真体味古人书法的奥妙,从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越临写越感觉我们的祖先是那么得富有想象力,那么得睿智。我也喜欢唐宋书法,尤其是“宋四家”之首的苏轼。他的书法是才情与法度兼备,人书俱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他的生活写照。另一方面,我将对书法的体悟融入到雕塑创作中。在书写过程中,我不经意地发现,文字可以向雕塑转化。我先把平面文字画成三维草图,思考成熟后再制作小稿,经过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我用十来年的时间做了大大小小几十种雕塑,最终形成了一个系列--“朴”。

  何为“朴”?老子说“道常无名,朴”,意思是说“道”是永远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朴,就是本性、本质、原本的意思。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就是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换而言之,“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朴”系列雕塑首先是我个人对于艺术“为什么”的一次追问,同时它也是我之于艺术之“道”的个性化回答。在实践平面书法向三维雕塑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运用雕塑语言体现出“朴”的状态是我重点思考的方向,如何把“道常无名”的概念进行现实落地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之类的古朴造型让我找到了雕塑和书法的契合点,这就是傅山所主张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美学特征。由此而形成了我在“朴”系列中所追求“无一丝媚态,多一分天趣”艺术风格。

fZu8LUezFa836supLqY2Z29u5RT5oP0eAFePnUL5.jpg

名称:《朴》系列-鲲材质:铸铜尺寸:59*90*35cm年代:2012年

  而对于“朴”系列的创作也是我个人关于同质化的艺术形态和低质的文化内容的一次反叛。就前者而言,是不盲目跟从当下的艺术潮流,从内心出发,从长久的积累出发,从我们自己的文化积淀出发,创造出有别于“拿来主义”的,符合中国文化审美特点的艺术形式。讲究的是“异质化”和“个性化”。从后者而言,这一雕塑创作是建立在扎实的雕塑技艺和充分的书法研习之上,是打通了两个艺术门类的大胆尝试,在创作中要有巧妙的媒介转化和艺术通感能力,有别于纯粹观念的表达。讲究的是“技术性”和“实在性”。上述各个方面的结合,正形成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关于艺术之“朴”的思考,“朴”既是我个人化的艺术之“道”的核心,也是这一“道”的表现形式。

2Xw6mGWpcV43N0s8Ap19sMDWd0pfu1owhhZFcWrt.jpg

名称:《朴》系列-中(局部)材质:不锈钢尺寸:12.6米年代:2017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关于“朴”系列的创作,我已经进行了12年,现已知天命,这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轮回。做了这么多年的雕塑,似乎摸到了雕塑艺术之“道”的边沿。“朴”之后的雕塑怎么做,是我现在思考和探索的事情。我尤为欣赏潘天寿的一句话:“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抱朴以归真,但愿我在日后的创作中能够迈向更高境界的艺术之道。

--《美术观察》2021年7月刊

EmcoYgknGP5DApnZcJGhbOJp1s76thorDWXuVcbH.jpg

名称:《朴》系列-初心(局部)

材质:花岗岩尺寸:19.21米年代:2020年

  文章来源:潘松造型艺术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潘松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